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:当网络暴力成为生命的刽子手

2025-06-24 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

  2023年,一则新闻刺痛全网:某地一名高中生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,在社交平台发布遗书后跳楼身亡。#网络暴力

  键盘侠们用恶毒的留言将他推向深渊,而真相却止步于冰冷的屏幕——那些虚构的“劣迹”、断章取义的截图、肆意传播的谣言,最终化作一把无形的刀,夺走了一个少年的生命。

  这场悲剧撕开了互联网的虚伪面纱,也印证了千年前的警示:

  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”

  历史的回响:舆论暴力从未远离人性

  “众口铄金”出自《国语》,原指众人言论可熔化金属,后演变为对舆论力量的敬畏。

  战国时期,商鞅变法遭遇贵族抵制,他以“徙木立信”扭转舆论风向,却终因触碰利益集团而遭车裂之祸。

  可见,舆论既能推动变革,也能沦为暴力的工具。

  千年后的今天,互联网放大了这种暴力。

  一条未经证实的爆料能在十分钟内引爆热搜,一场“人肉搜索”足以摧毁普通人的一生。

  2021年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“出轨快递员”一案中,当事人谷某某因网络诽谤患上抑郁症,维权耗时两年才让诽谤者伏法。

  当“按键伤人”变得轻而易举,每个屏幕背后都可能藏着无形的刽子手。

  现实的血泪:当谎言裹挟群体狂欢

  互联网时代的“众口铄金”呈现出更隐蔽的形态:算法推波助澜制造信息茧房,匿名性消解道德约束,流量经济催生恶意营销。

  2022年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中,一段泳池冲突视频被剪辑传播,网民对女方进行“荡妇羞辱”,最终导致24岁女医生抑郁离世。

  施暴者无需露面,只需在评论区敲下几个字,就能让陌生人坠入绝望。

  更可怕的是“积毁销骨”的累积效应。

  心理学中的“破窗理论”在网络空间被无限放大:一条恶意评论会引来更多跟风攻击,受害者如同置身暴雨中的纸船,直至被彻底击沉。

  某明星因网络暴力患焦虑症退圈的案例背后,是数万条“你值得死”的诅咒。

  当群体性恶意披着“正义”外衣,真相反而成了第一个牺牲品。

  法律的利剑: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

 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,法律正在亮出锋芒。

  我国《刑法》第246条明确网络诽谤可入刑,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2条将“公开侮辱他人”列为违法行为。

  2023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,全国法院审结网络诽谤案件同比上升51%,杭州“取快递诽谤案”更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,确立“自诉转公诉”的标杆案例。

 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

  四川绵阳某网民编造“高考生作弊”谣言被行政拘留,广东佛山“外卖小哥雨中哭泣”摆拍事件造谣者被判赔偿……

  这些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:网络发言不是免责金牌,每个ID背后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真实个体。

  对抗“众口铄金”,需要构建三重防线:法律层面持续完善网络实名制与诽谤追责机制;平台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,建立更严格的谣言过滤系统;而最重要的,是每个网民都应培养“信息免疫力”。

  正如《乌合之众》所警示:“群体易被极端情绪裹挟。”

  当我们面对煽动性内容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证据在哪里?立场是否中立?”

  那位自杀高中生的母亲在采访中哭诉:“网络上的字句比刀子更锋利。”

  但比刀锋更痛的,是人性在虚拟世界的异化。

  从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”到“每句恶评都在杀人”,互联网不该成为暴力的温床。

  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,让良知照亮屏幕,我们才能走出“众口铄金”的暗夜,守护文明社会最后的体面与尊严。

  若你也曾为这样的悲剧驻足,请转发让更多人看见。

  每一份对语言暴力的警惕,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。

  编辑:徐栋

法治